Jill0923-800x500

SmartM: 新書搶先看》誰說外向是稱讚?話不多,但大家都聽他說

在會議上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情勢

內向者擅長準備,把戰線提前,可以為內向者創造戰略上的優勢。無論是什麼會議,一定要先知道主題與議程。如果是例行性會議,可以把自己要報告的重點先準備好,甚至先寄給主管與同事們,有點像是發出「我為了會議,已經做好準備了」及「這些是我的點子,別想在會議中講走」的聲明。但要分享給誰、做到什麼程度,也是一門藝術。好比對綜藝咖來說,節目上臨場效果就是最直接的績效評量標準之一,埋的「哏」好不好笑、效果好不好,會影響製作單位要不要繼續給他機會。曾聽聞一位藝人剛開始時因為不懂這些眉角,會把精心準備好的哏在彩排時都排演出來,等到正式開錄時,前輩們就搶在他之前把他的哏用掉,他就沒哏了。因此,做多少、怎麼做,確實需要好好拿捏。新一季「100本商戰名人讀書會」!由謝文憲、許景泰,專訪30位名人,聚焦10大職場主題,分別萃取50本「精實導讀」與50本「名人共讀」,帶你用全面觀點解讀好書!在走進會議室之前,職場人力開發專家珍妮芙.凱威樂建議內向者先設定核心戰略,思考兩道問題。

擬定會議作戰策略

  • 這個會議上,我想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?

是希望展現業績? 說服老闆採用自己的提案? 跟大家一起動腦想出新作法? 解決緊急狀況? 或只是去充人數,讓場面好看?

  • 為什麼人家要找我與會?

除了目的, 還得想想自己這個會議中的角色, 是要提供相關經驗? 代替主管出席(現場有沒有決定權)? 還是只是例行公事?找到自己的戰略與定位之後,再擬定被看到的方法。

有意義地刷存在感,被看見才有機會被重視

萬事齊備,只欠東風,進入會議室就是被看到的關鍵。職場專家認為會議開始五分鐘內要第一次發言,以確立自己在會議中的地位。然而這對我來說還是太困難了! 如果你跟我一樣,或許可以試試企業顧問凡.尼爾森建議的循序漸進,先求有再求好──先練習在會議中說出想法,再要求自己言之有物或積極發言。

「不用言之有物嗎?」會這樣問,表示你真的是內向者。看看隔壁的外向同事,他發表的論點都是立論清楚、邏輯正確嗎? 有時候,他們也只是把腦中想的事情說出來而已,尤其邊想邊講是外向者的特徵之一。相對之下,內向者大多偏向完美主義,要找到的字、政治正確的表達方法,甚至跟別人的論點要有辦法承先啟後,才願意發言。

追求言之有物的代價,就是通常都來不及把想法講出來,自然就無法被看到、被聽到。至於要講什麼,可以學學我們的外向夥伴們──分享過去的經驗。內向者擅長將現況與過去連結,此時不用提出新想法,也可以提供其他人的參考資訊,有時候只是重複對方的話,或讓對方明白自己已經了解對方的意思⋯⋯,總之,就是要說話。

另一個方法,就是利用肢體語言與空間移動。即使大家都一樣安靜坐在台下,但善用身體語言,例如身體向前傾、眼神交會、點頭的人,就會取得台上演講者更多的注意力。企業講師希薇亞.洛肯也提醒,開會通常是一群人,但是真正需要說服的高層決策者通常就只有那幾個、甚至一個人。在表達意見的過程中時,應該盡量以他為注意力重點,善用空間或位置上的移動增加存在感,例如進會議室時往前坐、發言時起立,或主動走到銀幕前方指著自己所說的部分,都會增加內向者被看到的機會。

最後,請記得,運用內向者優勢,問「好」問題。曾在連鎖餐飲界擔任高階主管,現在是企業顧問的芮內.波爾綜合她三十多年來的實務經驗發現,會議中最受注目的,往往是問出最佳問題的人,而不是說最多話的人。如果可以用精準的問題直搗核心,到最後,每個人都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,「聽聽這個人要問什麼?」(本文摘錄自《安靜是種超能力:寫給內向者的職場進擊指南,話不多,但大家都會聽你說》方舟文化出版)

新聞來源: https://www.smartlinkin.com.tw/article/42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