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ople-2567915_1280

零壓力的新環境生存法則

不論是搬家、移民甚至是換新工作,在工作變動越來越高的職場環境中,都很有可能需要快速轉換到新的環境工作。但對內向者而言,老是要認識新同事,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啊! 越艱難的事情我們就越需要克服它。其實妳只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新環境生存法則。而第一步就是從認識新朋友開始,展開新生活。別擔心妳必須要向外向者那樣侃侃而談,優勢在於總是能用心傾聽的妳,通常可以做出很棒的回應,建立有異議而讓人印象深刻的談話。

打開我的工作經歷會發現我的特異功能之一,就是能在艱險的工作環境下生存,任何前面人事劇烈變動的位子,換我坐上就變成風平浪靜,只可惜這能力無法強調在履歷上。當然,下盤重、椅子坐的穩可能是原因。但其實在高忠誠度、高抗壓性的表象之下,背後的原因其實有一部分是:我不想再到新環境認識新同事了啊!
「哪有這麼恐怖,這種理由太瞎了吧!」妳可能會這樣想。但請想像一下內向者到新工作環境所需要面對的挑戰:

  • 面對新文化、新朋友壓力很大:確定錄取之後,潛伏在辦公室附近觀察同事的穿著風格,以免報到當天穿的服裝格格不入;尤其內向者對長相較不敏感,因此當人資帶著認識同事,使盡全力還是記不起大部分人的臉。
  • 在開放的空間壓力更大:在強調開放、透明的辦公空間裡,讓喜歡在隱蔽空間工作的內向者有著莫名的壓力,因為好像大家都在忙,卻好像大家都在看。
  • 有太多需要考量的細節:影印機怎麼用、咖啡粉在哪裡、膠台上的膠帶用完了去哪裡領,對於重視細節的內向者而言,有成千上萬個問題需要答案,但完全無法帶著燦爛的笑容輕鬆問出口;習慣利用獨處獲得能量的內向者,中餐時間想一個人休息充電,但第一天就自己吃飯會不會被認為孤僻、如果有同事邀約的話就一定不能不去了。
  • 臨時參與會議討論容易緊張:會議上發言是最快證明自己有料的方法,但對於凡事希望多準備的內向者而言,當大家都覺得新人沒事應該多參與才會快點進入狀況,臨時被抓去好多不同的會議討論,想要發言卻怎樣就是腦袋一片空白,導致一整天都緊張兮兮。

不管是搬家、換新工作、甚至移民,每到新的地方,內向者就得面對這樣的難題。事實上,除非善解人意的外向同事 / 鄰居拉一把,不然大部分情況我們是得自己克服的。不喜歡這樣的狀況,並不代表不能戰勝它。歸結內向者在新環境中的難關,其實突破點就在於交到朋友、展現亮眼工作能力、被看到這三點就完成大部分了:

從一個朋友開始,打開新環境

同時也是內向者 Faisal Al-Khalidi 的內向者到新環境的終極教戰手冊文章,裡面提到的第一步,就是要改變自己心態。

妳其實也一直這樣訓練自己對吧?到新班級、新社團、新辦公室時,妳努力告訴自己不要害怕主動攀談,不要怕被冷漠拒絕。內向者有善於傾聽長處,這也是 Faisal Al-Khalidi 扭轉劣勢、建立自信的方法。透過用心傾聽,加上內向者常有的敏銳,通常可以做出很棒的回應,建立有意義而讓人印象深刻的談話。

我有兩位年輕女生朋友,一個內向一個外向,每次一起參加社交場合,事後收到許多邀約的都是那個內向女生。驚訝吧!但那位外向女生覺得主要原因是內向女生比較會問問題,雖然每次只能跟一兩個人講話,但她問的問題都讓人家覺得「妳是真的想了解我」。不像她自己聊一聊就會自己飄走了 (笑)。

《內向心理學》一書中寫到:內向者其實對記憶相貌比較不在行。在我身上這是千真萬確,每次看電影,我那外向的室友都會問「妳看的出來這個演員是誰嗎?」,每次他都覺得我攪盡腦汁回想很有笑果。認不得電影明星沒關係,到新公司認不得同事真的會很冏,特別是昨天才剛見到面的那種。我的方法是畫一張座位表,把名字、長相、特徵等可以幫助自己記憶的要點都寫下來,常回想幫助記憶。或是對於內向者到外向者環境建議的。無法一下應付人山人海,就先交一個朋友吧,一個就好。妳可以找個看起來最親切、頻率最接近的 ( 還是先保護一下自己的玻璃心吧 ),透過她為基礎,慢慢認識其它的同事、也學習團隊中的權力結構和眉眉角角。
這麼一說,到新公司似乎沒那麼可怕。

但如果是到人生地不熟海外工作的內向者呢?隻身到新加坡的人氣作家 Elsa 在專訪中就提到,可以多利用網路上的社群,找到相同工作性質或興趣的人。這類活動當然不少,但也是內向者的 Elsa,傾向找單獨的個人出來聊,而不是直接去一大群人的活動,因為這樣對內向者來說更有效率。Faisal Al-Khalidi  也提到透過運動、當志工、校友會、鄰居室友等方式擴大交友圈,都可以在新的城市為自己跨出漂亮的第一步。

說不出漂亮話,但總能交出亮眼成績單

好吧,內向者真的不是馬上讓人眼睛一亮的那種人。但好消息是:外向的主管其實知道我們有料。

只要在職場上打滾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:講漂亮話並不代表可以繳出漂亮成績單,內向者在講漂亮話這點上面是比較吃虧,不過暫且相信主管吧。我問過的幾個外向主管都表示:其實他們很感謝團隊中有內向者,因為:
「她們比較細心、想的比較深入、看比較遠」”
「只要給內向者多點時間,她們會給你超乎想像的驚喜」。

主管在江湖上也不是白混的,她們當然看的清楚。只是,如果要化被動為主動,當然不能一味等主管的善意眼光。創新服務公司 Mindjet 副總 Matt Chapman 認為雲端科技工具就是一個讓內向者嶄露頭角的契機,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當然不能錯過。譬如用 Linked In 拓展專業人脈,而不用一直參加社交場合;用 Hackpad、Facebook 分享資料、表達意見,就不用擠在吵雜的會議室裡大聲說出自己想法。Matt Chapman說:「內向者透過這些方法,可以用更有效率、更舒服的方式展現創意。的確,在 20 人會議室裡面的動腦會議中,提出來的不一定都是最棒、最創新的想法。」

舉我自己為例,因為台灣人 LINE 用的很普遍,而且就算是前輩級主管也用的很習慣,幾乎成為我最主要的溝通方式。過去總是要在打電話前深呼吸好幾次,現在用 LINE 打字就好了,還可以改來改去、加個貼圖,一次深呼吸也不用。如果想知道合作對象的喜好、價值觀,其實加個 facebook 就非常清楚,連深入的交談都不用了,速度是過去百倍;還可以直接用打字溝通,連說話都不用了。當然,科技永遠只是工具,自己的實力才是先決條件。

主動出擊比被動點名,更能有充足準備時間

再好的實力也要被看到,這時候,科技的幫忙就有限了。除了業績這種可以明確量化的指標之外,我試過最有效率被看到的方法,一個是向上管理、另一個是在關鍵的簡報漂亮岀擊。我會定期或不定期和主管約時間,一對一向他報告我工作進度、還有對未來的想法與規劃。這種單獨對談對我來講相對可以掌握,因為 (1) 我有所準備、(2) 不是在眾目睽睽之下、而且 (3) 可以進行深度討論。而我共事過的外向型主管,也很喜歡這樣的方式,因為她們可以坐下來好好檢視我這個下屬到底做了些什麼。而簡報除了給老闆看之外,通常是影響「同儕如何看你」。內向者上台比較容易緊張沒錯,但這一切都是練習和準備可以克服的,不需要什麼 rocket science,只要多花時間準備、請幾個朋友多幫你看看,通常就可以有顯著的效果。當然,如果要到演講等級,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例子,是王牌簡報講師王永福在向何飛鵬提案後,奠定成功的關鍵對話。

王:「 社長的書對我影響很大,可以幫我簽個名嗎? 」
何:「當然。這本書你最喜歡哪裡呢?」( 輕鬆地問 )
王:「 第 XX 頁的這個故事 ( 馬上翻到該頁 ),影響我 OO 和 XX 幾個方面」。
這個舉動給何飛鵬留下深刻印象,也造就未來兩人的合作。但他不知道的是:王永福在家裡已經預習過這題,還練習一次把該頁翻到位。不只是最喜歡的,他連第二喜歡跟第三喜歡的都預備好、事先折好了,而且每本要給他簽的書都這麼做。
如果說外向者的舌燦蓮花是大砲,那內向者的細心冷靜就是狙擊手,低調而有力地從關鍵小事上改變全局。

別怕,大家都一樣的

最近跟一個外向的朋友聊天,才意外知道:「太外向也可能變成社交或職場的障礙,又不是只有你們要練。」聽到這句話時,對我來說是天打雷劈般的震驚:怎麼可能外向者也要練!? 你們是要練什麼? 朋友說:「你沒遇過那種拼命示好、想跟你混熟但感覺就是太超過的那種人嗎?」

那一刻我才體悟到:對吼,不是只有內向者要練,外向者也要練。這個社會上,每個人都在社會化,都在練習在社會常規下做自己、也練習用自己的方式被別人接受,甚至被喜歡。

所以,別怕。新環境、新朋友、新工作都沒關係,我們一起練吧!

*文章出處:方舟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