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irls-1209321_1280

重質不重量的內向者人際關係

善用優勢 + 知己知彼 = 內向者也能優游溝通

「妳上班看到大樓警衛都怎麼辦啊?我每天都超怕他發現、跟我講話。 」

「我教妳,先發制人,妳就先跟他說大哥早,趁他回妳早安的時候快步通過就好了。」

「那如果他繼續跟我講話怎麼辦?」

「恩… 這個我還沒辦法突破 」

這是我跟一位菁英級內向女生之間的對話,不說的話,沒有人發現創業、帶領新創團隊、業務開發能力超強的她,連樓下警衛都搞不定。

對內向者來說,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社交,就像被逼著赤腳踩過地雷區一樣。可能是早餐店老闆的一句「妳今天比較晚喔」、或是隔壁夥伴走過來說「妳昨天是幹嘛,怎麼看起來這麼累」,都會引爆我們心中的小劇場:「天啊我要說實話嗎?這麼短時間我根本想不出敷衍的話,可是我真的不想跟老闆娘承認是因為出門前跟老公吵架啊。現在氣氛已經有點僵了,我再沉默下去她會覺得我很難相處,怎麼辦快點想呀!」。

資深一點的內向者如我們,有一套對付閒聊的 SOP,譬如說「對呀~」 然後迅速飄走。雖然通常效果是直接把這段對話畫上句點(沒錯,就是傳說中的句點王),但比起句點,我們更怕把有限的能量花在警衛、早餐店老闆娘、或是健身房的熱心民眾身上。

但同事就不行了,在這有限的生活經驗裡,我們已經知道句點王是不會有甚麼好下場的,尤其是在工作場合中,句點王通常就等同手中緊握一張離開核心搖滾區的單程車票。那麼,內向者的功課就變成了「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、很有趣,可是不用講太多話。」 

01.內向者在人際關係上碰到的困難

小時候有種教室裡面玩的遊戲,全班坐在自己椅子上、或圍成一圈,大家用固定的節奏拍一下手、拍一下桌子,抬左手說自己名字、再抬右手說下一個指定者的名字,然後被叫到名字的人就要繼續下去;如果有人叫不出名字、或跟不上節奏,就要接受處罰。有一次,我輸的奇慘無比。事情是這樣的,為了不接受處罰,遊戲前我做好萬全準備:我早就想好如果被點到的話要叫誰的名字,並在心中一直默念,不然突然被 cue 到時,我一定會傻住(對,這也是內向者的特點之一,突然成為全場焦點的話,腦袋會強制關機)。剛開始事情都進行得很順利,直到我的「暗樁」不知為何開始哭,被老師判定暫時退賽,等哭完再回來。她還沒哭完時,我又被叫到,又點了她,那是我第一次輸。被同學發現我只會點一個退賽的人之後,他們就不斷對我發動攻擊;而我就像程式設定壞掉的機器人,只能重複點那個被退賽的同學,然後一直被處罰。「也太傻了吧,到底堅持甚麼啊?」你可能會這樣想,但在我的內向設定中,這種遊戲只能點最好的朋友,而我最好的朋友,只有一個。

朋友只有一個!?

在我的定義裡的「朋友」,跟一般人的定義或許有點不一樣。我以前總是很驚訝有人可以把一面之緣的人也叫朋友,或才認識半小時就好像已經是閨蜜一樣;但漸漸的社會化之後,我也發展出好幾種不同定義的朋友。職場上、或開發業務時,如果說我有個「朋友」,那個人可能跟我見過面,但我們也不用有太多交集,畢竟職場上重點是供需、是專業、是信用,而不是周末會不會一起玩。私人相處的場合,如果說我有「朋友」想介紹,那可能是比較熟悉,或許有些共同興趣的人;也有可能是覺得相談甚歡但認識不太深的人,為了短時間內解釋我們之間的關係,一律用朋友作為代名詞。這兩個都是社會化過後的定義。但在我自己真正定義中的「朋友」,是很熟、可以互相信賴、相處起來很舒服(這對內向者來說是直接刷掉500人的條件)、甚至彼此家人都認識、有困難的話一定會兩肋插刀互相幫忙、不用講意義只要講義氣的人。在這種定義下,我的朋友很少。哪天我淪落天涯、需要金援的時候,銀行隨機電話行銷問我要不要借錢的人,搞不好都比我真正的朋友多。

難以拓展的職場人際關係

講好聽是精兵政策、但其實就是人單勢孤,剛開始確實不太吃香。先不說借錢,朋友多的好處就是資源多,不管要找人一起出去玩、湊咖團購、或是好的工作機會、學習機會互相分享,只要基數夠大、同個生活圈的人或同溫層人數夠多,基本上要連結很快。但內向者可能光要找人一起唱歌找了半年湊不到咖,或是換工作時只能透過人力銀行一筆一筆尋找。職場上的困難尤其明顯,老闆覺得你沒辦法很快跟大家打成一片,搞不好是個不合群或是孤僻的傢伙(即使工作表現很好,甚至還會主動幫忙同事);同事覺得有距離,尤其在討論事情時總是直接進入重點,總少了開頭的哈拉打屁帶動氣氛(哈拉比討論事情更傷元氣,總不能在一開始就氣力放盡)。

再怎麼吃虧,我必須要說,在亞洲/北歐職場的內向者都比在美國的幸運得多。因為文化上不同,有些地方比較能接受內向文化,國外甚至有些書籍討論日本、北歐的內向工作環境。但我的狀況更嚴峻一些,我幾份工作都是在美國的單位/公司,超級外向的文化讓我覺得每天工作都像在極限運動,好不容易撐到午休時間,只想一個人安靜吃飯;下班後哪裡也不想去,只想站在沒有人會跟我講話的露臺上,倚著欄杆吹風。

職場上的內向者、文化上的內向者如何發揮優勢,我們之後會聊到。但好消息是,全世界都慢慢在改變了。舉例來說,我有個美國朋友,分享到美國職場上的變化:以前他們會說某人很安靜的時候,多少會有些貶意,像是他/她腦筋很慢、沒有想法、不擅與人來往之類;而現在,當說別人很安靜,就只是指他/她很安靜。

職場是超棒的交友場所

大家都聽過「工作後很難結交到好友」,職涯初期我其實蠻認同這個論點。畢竟大家都忙,有家庭的人要擠出時間更是困難。舉辦過的會議或活動中,好幾次甚至收到感謝是因為「謝謝妳也邀請XX老師,我們約很久了,多虧一起出席,才有辦法敘舊」,連跟老朋友見面都要喬半天了,更何況還要去認識新的人、相處、慢慢建立友誼。又有人說充滿算計、爾虞我詐職場上交不到真朋友,套劇日劇台詞「敵人會假裝成同伴出現」,我有些國外朋友甚至堅持公私分明,不會透漏任何家庭或私人訊息給每天相處的同事;下班就是頭也不回地離開,因為「我是來工作,不是來交朋友的」。

職場如戰場,想在戰場上交朋友感覺不太實際,但我這幾年卻有不同的感受。不約而同,前幾天在我的內向朋友、數學作家賴以威臉書上看到他有一樣感覺。

因為推廣數學或研究合作的關係,我(至少單方面地)覺得交到幾位很好的朋友。因為工作而有聯繫,幾次合作相處下來,漸漸地成為朋友,漸漸談完公事會多閒聊幾句,漸漸閒聊的範圍越來越大,不需要思考「這句話該講嗎?」「是不是占用對方太多時間了」聊完後也會有種放鬆的感覺。

我覺得這樣因為工作而認識,從硬碰硬的工作中感受到對方為人,知道彼此的個性和價值觀相似。不需要刻意應酬交際,也不曾刻意討好彼此,只是在不知不覺間就建立起一個默契,知道遇到困難時,對方絕對會伸出援手,反過來說,我也願意把對方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處理。偶爾聊聊天的關係,像是古人說的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我覺得是一種很浪漫的大人交友模式。

我看完這段超級心有戚戚焉,因為好巧不巧,雖然認識很久但宅程度有得拚的我們,才剛在霸王寒流來襲的雨天裡共度一個下午,就是討論工作上的事。跟小威一樣,我發現這幾年交到的好朋友,都是因為工作而來。正因為職場上資源有限、彼此競爭,所以我們更容易看出一個人真正內心信仰的價值;正因為大家事情都很多,所以更很快知道彼此如何對待生命中的優先順序;也可能就因為共同承擔困難的任務,不僅看到對方面對逆境的態度,也建立起共患難的革命情感和信任。而這些,或許都不是在學校、社團、聯誼中可以很輕易建立起來的。小威說「工作原來是內向者強迫自己走出去的好理由」,我說「當然啊,不工作我們怎麼交朋友」。

*文章出處:方舟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