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7-31自由時報採訪報導。
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內向者,一走進電梯我一定馬上按關門,免得這0.01秒有其他陌生人進來;洗碗和倒垃圾我永遠都會選前者,因為倒垃圾要出門,遇到陌生人或認識的人……
天秤座的外向弟弟常笑我:「白癡喔,遇到鄰居會怎樣,打個招呼就好了啊,不然就不要理他啊!」外向者無法體會內向者心裡的糾結。
從學校到職場,許多時候需要「外向性」,大家都喜歡活潑開朗、見人會熱情打招呼的孩子,嘴甜臉笑馬上有讚美,至於害羞、不開口的小孩會被認為個性孤僻、沒禮貌、教養不好,甚至連爸媽也要遭受壓力。
因為職務需要,幾乎每份工作,我都像在內向者的地獄裡,我曾經在正式晚宴上,因為壓力太大,蕁麻疹發作,全身奇癢無比,醫生邊打點滴幫我抑制,邊驚訝從沒見過這麼嚴重的症狀;也曾顧不得路人眼光,在信義區的高級百貨公司旁邊挫折到掉眼淚。
〈接受自己〉內向又如何 做自己就好
職涯前半段,我不服輸地想盡辦法想讓自己變得大家都喜歡、一副職場勝利組的模樣。
我想當那種可以隨意跟人稱兄道弟、舌燦蓮花、討人開心的人;我費力打造了一副盔甲,盔甲上焊滿「理想中」的標籤──活潑、開朗、討喜、積極、充滿活力、人見人愛……盔甲越來越重,但因它能保護我,而且是大家喜歡的樣子,我總是辛苦地扛著。直到某一回前往馬來西亞旅行,旅程中將蘇珊.坎恩(Susan Cain)的《安靜,就是力量》讀了3遍,書中所言震撼了我──原來我不是不如別人,而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是那樣子的人。
社會上的主流價值通常傾向單一標準,某種長相才漂亮、某種身材才叫辣、某種條件達成才算成功、某種個性叫做正常。我們都在追求成為那種「標準的人」,而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。
後來,我決定放下旁人覺得很不錯的工作,投入自己感興趣的非營利組織,貢獻於我覺得重要、對台灣有意義的事情,我決定不再隱藏自己的內向,與其千方百計地變外向,我選擇與自己相處,發掘自己的優點,截長補短。
我現在有一套機能性盔甲,輕巧合身,有需要才穿,我甚至可以大方說出:「我是內向者。」卻感覺輕鬆又平靜。重要的是,我的工作表現並未因這些改變而受到影響,反而因為我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動力、發揮專長而在短期間內升職。可以在國際性組織上班,管理其他國家的事業單位,是我連做夢都沒想到過的。
回想以前的自己,再看到許多大學生的迷惘,與對職場的惶恐,我希望他們從一開始就做好自己,不要跟我一樣,花了這麼多力氣,才找到老天爺一開始就幫我選好的路。